11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举行集体采访,主题为“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刘枫、刘庆柱、单霁翔、舒乙四位全国政协委员出席。
希望能够为大运河保护立法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在回答记者有关为大运河保护立法的问题时说,去年的提案里面有,今年的大会发言里面也有,希望能够立法。立法有一个过程,要经过调查研究,要摸清家底,要经过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现在正在做这项工作。长城的立法对长城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运河的立法也一定会对大运河的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使它法制化、科学化,并能够经常化。
恢复和保留原来的文化多元性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京杭大运河南北1700公里,跨越了我们国家的南北地区。就古代文化来说,应该说河北一带属燕赵文化,山东一带属齐鲁文化,江浙一带属吴越文化。不同的古代文化区延续到现在,也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我们现在申报的是文化遗产,应该恢复和保留它原来的文化多元性。此外,大运河沿线的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苏州、杭州都在积极结合大运河的保护来开发旅游资源。
“申遗”只是目标,不是目的
单霁翔说,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对于大运河整体保护来说是重要的一段。现在大运河整体上面临两个非常重要的形势,第一是城市化加速进程,特别是江苏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速度也在加快,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大运河沿线景观的保护,对于大运河本体的保护,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大运河的背景环境,甚至本体造成伤害。
这些年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有了很好的理念。我想,“申遗”只是目标,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把这样一个古老的运河,承载着中华的文明,传向未来,使它再有2500年的历史,甚至直到永远。
保护和利用是有机的组合体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舒乙说,现在的大运河济宁以北算一段,济宁以南算一段,济宁以北的这段废弃了、荒芜了,保护得不好。南边好得要命,像上海、苏州一带的许多物资靠这条运河来运输,繁荣极了。
现在的问题是,越往南走越有钱,越有钱就越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它。比如有的市领导,想把当地一段改造成为东方的塞纳河,他可能要建摩天大楼,要建现代化的广场,建大草坪等等。假如我们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就违反了“申遗”的两大原则:一是原真性,设计、材料、工艺、构成,要保存原状;二是完整性,要使周边环境跟它是协调的。比如说明代的大桥,近在咫尺盖个摩天大楼,这个不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说,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是个有机的组合体。只有保护好了,才能充分利用。比如,江浙地区有些地段处理得比较好,把运河两边的民居和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了。有些地方由于经验不足,还需要改进。
转变理念摸清大运河家底
在回答记者有关大运河地域的文物考古工作时,单霁翔说,大运河摸清家底的工作不容易,因为它跨流域、跨省市,但是要成功地保护和成功的“申遗”,必须要摸清家底。
大运河摸清家底的工作是结合今年已经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来进行的。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以及20世纪遗产等等,在运河的沿线是很多的。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建的一个江都抽水站,每秒钟400多立方米的水量,是亚洲第一。我想这样的工业建筑,如果保护使用得当的话,它无疑也应该是一个工业遗产。我们的运河保护,包括古代的遗迹、近代的遗存,也包括现代的文物,包括我们现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对运河的功能有贡献,我想也是今后的文化遗产。所以这次文化遗产的普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一些文物普查的理念和范围,做比较详尽的调查,解决大运河文化遗产文物价值的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3-12 第05版 )